关节炎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非亲非故,她对他一照顾就是8年
TUhjnbcbe - 2022/11/13 19:58:00
白殿疯 http://www.sjqbdf.com/m/

人物:李秀玲
  引言
  1月8日上午,天寒地冻,医院神经内科的一间病房内,暖气很热。靠窗户的病床上,躺着一位40多岁的男病人。他上身穿一件秋衣,下身盖着一床薄被子,被子下面,腿部的位置空荡荡。
  他叫马永胜,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也是一位双腿截肢的高位截瘫病人。一位身穿红色毛衣的女士手里拿着热毛巾,熟练地给他擦身体。快中午12点,到了打胰岛素的时间,女士又拿出针筒,给他注射,动作娴熟。
  “姐姐这么好的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病房巡查的主治医生韩雪梅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原来,这位女士跟这位男病人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已经照顾了他8年。这位女士叫李秀玲,今年46岁。
  李秀玲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站在背后支持她的,是她的爱人和孩子。然而,就是因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做到了8年如一日的照顾,也让马永胜和李秀玲一家人听到了许多的闲话。“她顶着太多压力了。”医院神内科主任张维全和马永胜认识很多年,深知李秀玲一家人的不易,感叹“他这是遇上了好人”。
  这是一个让人感动落泪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深觉坚持不易的故事。

没有血缘关系 却在被求助后接过重担
  马永胜老家在灵石一个山村里,他15岁那年就因为关节疼痛,拄上了拐杖。此后病情日渐加重,到18岁时,连腰也不能弯了。父母早早去世,大哥和他一样的症状,也是15岁就拄上拐杖,姐姐婆家也在山区,因为交通不便,照顾起来不方便。
  没有办法去上学,村里有个人在太原学家电维修,马永胜就去借了人家的书来看。也许上帝给人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他打开一扇窗,马永胜脑子好使,看了几遍书就会修家电了,慢慢地越来越熟练,找他修家电的人也越来越多。
  山村的道路崎岖不平,对于拄着拐杖、不能弯腰的马永胜来说,太不方便了。因为有个表姐嫁到了介休市市区附近的上站村,23岁那年,他搬到了上站村,租了房子,靠给人修家电维生。后来,户口也从灵石迁到了介休。
  一直以来,马永胜都以为自己得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弯腰,不能坐,他要么站着给人修家电,要么只能平躺着,把电视机等家电放在自己肚子上修。由于长期站立,他的脚溃烂感染,去医院看病输液不方便,他又学会了自己给自己输液。
  医院一位姓张的医生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年左右,他去找马永胜修家电时,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因为脚部溃烂感染发烧,马永胜在给自己输液。看着不忍心,他就帮忙输液,医院检查治疗。检查之后,马永胜才知道,自己得的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而是强直性脊柱炎。
  修家电需要长时间站立,导致脚部溃烂感染反反复复,年,因为伤口无法愈合,马永胜攒了一笔钱,到医院做了左腿截肢手术。年暑假期间,李秀玲不想让儿子去网吧上网,就把正上初中的儿子送到马永胜这儿学修家电。
  就在这年,由于右腿也溃烂感染,医院做截肢手术。“住院时没人照顾,医生让找个人照顾下,我就让医生帮忙给大姐打了电话。”马永胜说,李秀玲接到电话后,没有犹豫,很快就来了,在医院照顾到他出院。
  “他出院时,我老公说,他一个人生活,没人照顾不行,让把人接到我们家。”李秀玲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照顾重残的他 她一坚持就是8年
  那时候起,马永胜就没再离开过李秀玲家。
  这次,马永胜是因为左肩膀关节融合不能动住的院,如今已有一个月时间。一个月来,李秀玲为了照顾他,只回家看过两次,医院。
  “他现在只有右胳膊能动,脖子也不能扭,也不能坐起来。”张维全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洗脸、吃饭、擦身上、大小便,这些最基本的,都得别人帮他完成,“你看他身上干干净净的,就知道李秀玲照顾得有多精心。能做到这点太难了。”
  张维全感叹,如果没有李秀玲一家人,马永胜肯定活不到现在。这句话并不夸张,在年冬天,马永胜做了左腿截肢手术后,有一天晚上,电暖器把被子烤着了,马永胜自己奋力从窗户上爬出去,因为行动不便,他顺着窗户往下溜,结果把胯关节摔骨折了,养了半年才恢复。
  李秀玲是在马永胜右腿截肢后把他接回自己在三道河村的家的。从此,给他做饭、洗衣、擦身、倒屎倒尿,都是李秀玲或者她爱人赵慧明帮忙完成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照顾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高位截瘫病人,搁在不少家庭,即便是血亲,也很难坚持做好,但李秀玲和家人做到了。马永胜除了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外,还有严重的糖尿病。双腿都没了,出行必须得戴上假肢。但假肢和皮肤接触部分时间长了很容易磨破。皮肤溃烂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严重时甚至可以要了命。每天,李秀玲都会给马永胜做好护理。
  掀开被子,记者看到,截肢部位没有伤口溃烂留下的痕迹。
  擦脸、撩起秋衣擦上身、放下衣服后擦脖子、擦胳膊……1月8日上午,在医院病房,李秀玲干起这些活来都熟练而自然,一看就是做习惯了的。
  日复一日的照顾,就这样坚持了8年。“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都是一些琐碎的事儿,但每天能这么坚持下来就是大事儿。”张维全说,“这个太难了。”
  面对大家的夸赞,李秀玲站在一旁,不多说话,偶尔害羞一笑。其间,到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她直接去做,一点都不迟疑。
  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多年?李秀玲说,就是看着马永胜可怜,“我们不照顾他,他能怎么办呢?”好人
  明明是好人好事 她却顶着舆论压力
  “一个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无怨无悔,不离不弃,有着善良与宽大胸怀,顶着众人闲言碎语舆论压力的情况下,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样一个重残人!这种好人好事精神事迹值得社会
  “夜已深,可我辗转反侧睡不着,我只想感恩她、感恩她和她的家人帮助我的点点滴滴,是他们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所以我打电话给你们。可是,我又担心报道会给好人带来伤害,众人不理解,闲言碎语更多。”
  这是马永胜前后两次发给记者的短信。两条短信,能看出马永胜心里的纠结。让他纠结的是别人的闲言碎语,尤其是这两年李秀玲的儿子长大了,任由闲言碎语飞传,会影响到恩人儿子的结婚大事。
  “图啥呢?你说,他有啥?”在医院,张维全很是替李秀玲不忿。有人说李秀玲是图钱,因为马永胜会修家电。但是,马永胜一个高位截瘫、现在只有右胳膊能动的一级残疾人,虽然懂修家电,但自己干不了活,每次出去干活,都得李秀玲或老公陪着去,他指导,他们操作。而且,他因为强直性脊柱炎长期吃药,引发了糖尿病、晶状体浑浊,去年还因为心脏病住过院,每个月光医药费得不少钱,“他哪里有钱?还上着低保了,挣的那点钱还不够看病买药的,李秀玲他们家还得给贴补。这次住院是赶上介休市出台了好*策,院里核实他的情况后,住院费用等等全免。”
  另外一位了解情况的人说,现在要请个保姆照顾高位截瘫的病人,一个月没几千元钱下不来,“真不清楚那些说闲话的人是咋想的?”
  其实,李秀玲家的家庭情况还不错,赵慧明在煤矿上班,收入不低,女儿在上海当设计师,儿子也有自己的工作。否则,这家人也无法给马永胜买药看病。给马永胜看病花了多少钱,李秀玲说他们没算过,“给自家人花钱,不计较。”
  李秀玲认识马永胜时,马永胜已经一条腿截肢,接回家时,是两条腿都没有、需要全天候照顾的病人。但依然有人传出不干不净的话。对此,张维全更是不忿,“我和他们是邻村的,认识很多年了。他俩是干干净净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对于俩人之间的关系,赵慧明很清楚也很信任,“你说,我老婆长得也很漂亮,如果要出去找男人,找个好的找不到?”他说,两个村子距离不远,他早就认识马永胜,8年前也是他提出把马永胜接回家,“就是于心不忍,觉得他太可怜了。而且,你说我们扔下不管,他可怎么办,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虽然一家人觉得无愧于心,但是,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是顶着许多闲言碎语。对此,李秀玲和赵慧明都说,不管外人说什么,自己一家人理解就好。
  好在家人理解支持 他们都把他当自家人
  “这个姐姐好,少见。”韩雪梅这样说。
  其实,好的不仅是李秀玲,还有她的家人。李秀玲医院上班,是一名保安。工作不忙的时候,他就上病房来看看。
  李启福就是上站村的,马永胜搬到上站村后,他们就认识了,因为马永胜行动不便,人又很好,简单一点的维修经常不收钱,能维修的也不换零件,他觉着可怜又很钦佩他,就经常到马永胜租住的房子去,帮些忙、聊聊天。这次马永胜身体不适,也是他接到电话后,打了医院。
  “我们就把他当自家人,跟亲弟弟一样。”在医院里,李秀玲、李启福都这样说。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介休市宋古乡三道河村的李秀玲家,赵慧明正好在家。他带着山西晚报记者进了屋,一进房门是客厅,左边有个卧室,是马永胜住的,炕上整理得干干净净。客厅右侧是赵慧明下夜班后住的地方。说起马永胜,赵慧明也说,“就跟亲弟弟一样。”
  小院里,放着两辆三轮车,其中一辆是马永胜专用的。之所以说专用,除了车斗里放着修家电的工具外,还在于这辆车比另外一辆车多了个装置。由于马永胜装着假肢不能打弯,他上三轮车是个难题,赵慧明专门给他在驾驶位右侧焊了一个电动装置,一摁开关,一个与地面平行的铁板就缓缓地降到地面,人挪上去后,再摁一下开关,铁板就缓缓上升到与驾驶座脚踏板平行的位置,人就可以挪到驾驶位了。
  厨房里,有一个比普通桌子高些的餐桌,这个也是因为马永胜只能站着吃饭而专门弄的。
  8年时间,马永胜已经完全融入这个家庭,就是这个家的一分子。
  在医院里,山西晚报记者问到马永胜以后有什么打算,马永胜希望自己出院后还能出去工作。赵慧明说,他们也问过马永胜将来有什么打算,“当时,他流泪了。”
  赵慧明说,只要马永胜在一天,他们就会好好照顾一天。现在就希望在他们的照顾下,马永胜能多活几年。
  1月11日,山西晚报记者给李秀玲远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打去电话,她说,马永胜到她家时,她还在上高中,她支持父母做出这样的决定,虽然很少回家,但每次看着父母和弟弟精心照顾马叔叔,自己也很感动,她愿意马叔叔一直在自家待着,就像家人一样。

山西晚报记者 滑艳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非亲非故,她对他一照顾就是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