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磨浆,兑入开水煮熟滤渣,适量酸汤点浆,上豆厢压干水分,用食盐调味,取出晾干水分后切片,再进行晾晒烘干,待两面金*,中间透亮,江口豆腐干就这样制成了。细嚼慢咽,清香爽口,硬中带韧,让众多来到江口的食客念念不忘。
一块豆腐干传承的文化
在江口县回龙路,一家不太起眼的小店,两个冒着热气的烘烤箱,三位动作娴熟的孃孃把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特制的大斗笠上,晾晒后置入烘烤箱内,豆腐干里的清香味便从烤箱里传了出来,飘满街巷里弄。江口豆腐干有着悠久的历史。年,江口人段太禄、张圣兴和张圣贤在江口城关新街以烤酒、加工豆腐为生,开始时每天将卖剩的豆腐烤干,送给喝酒的客人下酒,后来不断改进制作工艺,所烤出的豆腐干色泽金*发亮。之后当地群众纷纷效仿,家家户户门前都支起一个个大斗笠,上面晾晒着一块块乳白色的豆腐片。百年来,豆腐干在江口饮食文化中占居着重要位置,是江口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必送的家乡特产,也是江口人最难忘的记忆。“我们的父辈几乎都会做豆腐干,逢年过节小孩子们吃到最多的东西便是豆腐干了。”梵之味特产食品店老板娘李荷仙回忆道,小时候就帮助爷爷奶奶做豆腐干,除去外出务工那几年,她和豆腐干打了近三十年的“交道”,她注定离不开它了。早些年,像李荷仙一样从事豆腐干生产的家庭作坊,几乎都是母携子、妻携夫。与人们司空见惯的众多土特产一样,江口豆腐干尽管在周边地区影响很大,却一直是小打小闹,难成气候。近年来,随着江口县对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一些传统项目给予*策的扶持。江口豆腐干慢慢发展起来了,家庭小作坊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年,李荷仙的江口李氏豆腐干注册为江口梵之味食品有限公司,用梵之味作为大招牌。变的是店名、是经营的模式,不变的是品质、是传承的初心。李荷仙说:“我们现在通过淘宝网店开启了线上销售渠道,我们承诺,坚持用良心做产业,确保线上线下品质绝对一致,让所有客户购得开心吃得放心。”在保证豆腐干质量的同时,该店利用新技术,将豆腐干真空包装,并严格出货检查,延长保质期,让江口豆腐干走得更远。“目前江口豆腐干生产家庭发展到了20多户,我们同行之间没有排挤,保持沟通,共享信息,相互补货,但依然满足不了客人需求。”梵之味特产食品店老板吴传英介绍道,“大家还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制定江口豆腐干统一的行业标准。通过大家共同维护行业标准,把控好豆腐干的质量,做大规模,让江口豆腐干品牌越来越响亮。”
一块豆腐干藏着的乡愁
“我们好久没有来江口吃豆腐干了,趁今天是周末,和好友们一起从铜仁开车来这里吃豆腐干。”顾客李欣说,因旧城改造,找了好久,才找到这家店,她们家的豆腐干越嚼越有劲,越吃越想吃。“我时常参加一些类似黔货出山的推介会,经常带去一些江口的土特产给参会人员品尝。”吴传英回忆道,有一次在苏州遇到了一位江口人,他试吃过后,告诉我,吃了家乡的东西,就觉得自己还在家乡。吴传英尊重且珍视参会人员的浓浓思乡情,也十分感谢他们对自己的信任。遇到想买折耳根、山野菜的买家,他就让妻子李荷仙拜托她老家人上山去挖,然后再做好帮他们邮过去。对于江口的食材,他高兴有这么多惦念之人。他说江口的豆腐干堪称一绝,外地制作豆腐干都要往豆腐里添加石膏或其它添加剂,但江口豆腐干不用,并且晒干之后还会自动冒油。江口豆腐干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品质呢?这主要缘于江口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气候条件,江口地处武陵山腹地,生态条件绝佳,全县4大河流99溪处地下泉眼(其中用于制作豆腐干的水就是取自距豆腐街不到米处清澈甘甜的龙井泉水),森林覆盖率达77%,有最干净的水、最清新的空气,最适应的土壤。所以本地生产的大豆做出的豆腐、豆腐干特别的脆嫩、清香。江口豆腐干不仅有独一无二的味道,还是江口人独一无二的的乡愁——哼着小曲切片的老奶奶、往返于龙井泉取水的壮年男子、摇晃着豆腐架滤渣的年轻妈妈、下巴搭在灶台上的孩子、一街伸出屋檐的大斗笠、充满豆腐干香味的老街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是烙进江口人心中的时代印记,是薪火相传的小城故事。这样的记忆,李荷仙也有。她记得小时候,自己还没有灶台高,奶奶在蒸饭,她帮着丢柴火,那是她去山林里捡的。火焰蒸腾,盛米的簸箕上笼一层白纱布,慢慢就有一股奇特的米香氤氲而出。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喜欢吃爷爷奶奶做的豆腐干,父亲回学校时总会给同事们带些过去,有时候拿多了,放在柜子里时间久了就生了虫,但父亲还是舍不得扔,因为父亲知道每一片豆腐干都浸透着爷爷奶奶的艰辛。还有米豆腐、棉菜耙、酸菜……后来这些都成了乡愁,缠绕着李荷仙近十年的离乡岁月。“我能理解那些思恋家乡味而远在他乡的老乡们,”李荷仙说,如今她早已回到了故乡,而他们还在异乡打拼。今年5月,梵净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