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策与医疗资讯
1.国际组织发布以樊代明院士命名的新细菌
近期,国际微生物学命名委员会权威杂志《国际系统与进化微生物杂志》(IJSEM)发布了以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樊代明院士名字命名的细菌新种——“樊代明微杆菌”(Microbacteriumfandaimingiisp.nov)。该论文的作者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团队。该命名受国际微生物命名委员会权威认证,文中称“樊代明教授是著名的消化病学者,在消化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以及整合医学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研究,藉此命名。”(ProfessorDaimingFan,awell-knowngastroenterologist,forhisexcellentresearchinclinicalandbasicresearchofdigestivediseasesandintegratedmedicaltheory.)
据悉,樊代明院士作为获此类命名的首位学者,该菌在消化道的生理病理作用正在研究之中。樊代明微杆菌新种,为好氧、革兰阳性短杆菌,在固体平板(左)、光学显微镜(中)和电子显微镜(右)下的形态如下图所示。
固体平板下的形态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
2.医院固定薪酬比例要达到60%
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征求《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其中提到,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医院医院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薪酬固定部分占比,力争均达到60%左右。医院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人员薪酬固定部分占比,力争均达到40%左右。有业内人士表示,合理地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合法、阳光收入方面,如何逐步过渡,更好照顾医生、医院、患者各方的利益,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
来源: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3.国家版重点监控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启动
为加强我国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促进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制订调整更加科学合理,不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了《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调整工作规程》。《规程》共包括十条,明确了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的遴选范围,确定了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调整原则、周期和工作程序等。纳入目录管理的药品以“临床使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重点包括辅助用药、抗肿瘤药物、抗微生物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肠外营养药物等”为主。
来源:医*医管局
4.国家正式启动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工作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工作启动会,正式发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定于年10月1日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和海南省先行试点实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去年年底公开发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简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对该《管理办法》的试点作出工作重要指示,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管理办法》中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必须通过科学性审查和伦理审查,要尊重研究对象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根据临床研究的研究类型及潜在风险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临床研究的全过程监管。医院,应考虑在同一部门下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专业的监督管理队伍。
来源:科技教育司
5.一省强推检验结果互认:医院和医生承担
检查医院是否需要重新复查,应该由医生根据实际病情需要来决定。医院就诊,需要重新排队、检查、缴费……这是很多人就医过程中感到头大的问题。20多年来,医院检验结果互认,颁布了数不清的文件。然而,目前可能只有新冠核酸检测是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间结果互认的唯一项目。最近,医院间的检验结果互认,颁布了更加严厉的措施:在患者提供通过质量控制的医疗机构出具的完整医学检验检查结果前提下,医院不互认检验结果,医院和医生来承担。该项*策势必能够节约医疗资源、简化就医环节,但重拳出击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令不少业内人士担忧。
来源:环球医学资讯
医学前沿
1.EurJCancer:质子泵抑制剂与多种消化道癌症风险增加相关
过去20年中,关于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否导致消化道肿瘤的争论仍在继续。Zeng等采用了BradfordHill因果关系标准综合评估PPI对消化道癌症风险的影响。该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筛选了32项研究,共包含4,,位受试者。PPI的使用与消化道癌症的总风险增加相关。PPI的使用与胃癌、胰腺癌和肝癌风险增加相关,但与食管癌和结直肠癌风险无关。PPI使用与消化道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在PPI暴露最低程度的人群中更为显著。当PPI使用达到的累计限定日剂量或持续使用时间增加时,消化道癌症的风险降低并变得不显著。综上,PPI的使用与部分消化道癌症风险增加相关,但是,在现有的综述中,没有证据支持PPI的使用与消化道癌症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来源:EurJCancer
2.JAMA子刊:日行超步者更长寿
近日,美国麻省总院的专家估计了每天的行走步数与不同人种、不同性别人群的过早(41~65岁)全因死亡率的关系。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是年轻成人冠状动脉风险发展(CARDIA)研究的一部分。参与者年龄在38~50岁之间,参与者被随访了平均10.8年。研究中将每日步数分为低(步/天)、中(~步/天)和高(≥步/天),步数强度分为30分钟的峰值步数和步/分钟以上的时间。主要评价指标为全因死亡率。结果显示,与低步数组的参与者相比,中/高步数组的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中/高步数与黑人和白人参与者以及男性和女性的死亡风险降低均有关。
来源:JAMANetworkOpen
3.中药复方,能有效延缓类风湿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
近日,医院*闰月教授团队在FrontiersinPharmacology发表论文《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影响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纳入65项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中药复方能否降低血清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抗体水平。分析发现:如果辨证准确,个体化的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降低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抗体水平的潜在作用,中药复方单用或联合西药可能比西药单一治疗能收获更好的疗效。此外,在治疗后的ACR缓解率方面中药复方组相较于西药组也表现出了一定优势。研究提示中医辨证论治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一种潜在的、有效的延缓类风湿关节炎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辅助治疗手段。研究者通过循证医学中最高证据等级的研究证实了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并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提供了国际认可的高质量证据。
来源:FrontiersinPharmacology
4.人工智能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准确率超99%!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通过早诊断、早介入来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最近,发表在Diagnostics杂志、来自立陶宛考纳斯大学的研究,基于先前早期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开发出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将图像处理交给机器,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识别大脑中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相关的区域,甚至一些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准确度接近%。研究方法是在分析名受试者的功能性MRI图像时开发的,在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方面优于先前开发的方法。
来源:Diagnostic
5.首个!全人群!PD-1国内获批一线治疗食管癌
近日,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商品名:可瑞达?,国内俗称“K药”)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联合铂类和氟尿嘧啶类化疗药物用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食管或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的一线治疗。K药成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国内获批一线治疗食管癌全人群的PD-1单抗。K药此次获批一线治疗适应证是基于一项著名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的结果。该研究已达到设立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无论是在意向治疗(ITT)人群,还是ESCC,或PD-L1CPS≥10的ITT和ESCC人群中,K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方案相比含铂化疗在总生存(OS)、无疾病生存(PFS)、肿瘤客观缓解率(ORR)方面,都显示出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
来源:医脉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