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在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的夏至后“三伏”期间,选用具有辛温、祛寒、通经等功效的药物进行贴敷,以人体背部的脏腑俞穴为主要穴位进行贴敷,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也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
是指在秋、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这些疾病发生的根本,在于寒湿伏邪和阳气受损。是指在夏季藉自然界的旺盛阳气和人体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内服、外敷或食疗等中医传统方法,生发人体内的阳气,培本固元,驱除体内之寒邪,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其在秋、冬季节的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程度,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理论基础
方药作用:中药穴位贴敷通过药物的发散走窜,借助腧穴,透入肌肤,凭借诸穴部位对药物进行吸收;
经络腧穴作用: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达到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节气作用:“热在三伏”,在三伏天应用贴敷疗法,机制体现“春夏养阳”,充实人体真元之气,保持机体阴阳平衡,以其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获得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伏贴”的功效
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
“三伏贴”适宜人群
冬病夏治不包治百病,也并非人人适合,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冬病夏治针对虚寒性疾病,病人要先辩证,如果是热证则会适得其反。呼吸病患者大部分属于虚寒型,多有流清涕、打喷嚏、咳白痰、怕冷等症状,适合冬病夏治,而咳*痰、流*涕、面红耳赤、常口干口渴,天热加重的体热患者就不适合了。脾胃虚寒者经常肚子痛、遇冷腹泻、喜热食、怕冷风;肾虚寒的患者往往手脚凉、腰痛、双膝冷痛、小便清长,符合这些特点的可选择冬病夏治。
“三伏贴”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2.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胃痛、慢性肠胃炎、腹泻、消化不良等;3.骨关节疾病,如:肩周炎、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4.小儿疾病,如:消化不良、体虚易感、哮喘、咳嗽、生长发育迟缓;5.妇产科疾病,如: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宫寒症等;6.调理(治未病),如:各种体虚、寒症者、免疫力低下者;7.寒邪入侵引发的颈肩腰腿疼。
年“三伏贴”贴敷时间表
伏前贴.07.11—.07.20初伏.07.21—.07.30中伏.07.31—.08.09末伏.08.10—.08.19加强贴.08.20—.08.29
“三伏贴”贴敷疗程
冬病夏治——“三伏贴”是远期疗效,并非立竿见影,不会贴敷1次就能立即见效。一定要有时间和次数的保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因为没看到即时的治疗效果,或稍微见效就放弃治疗。专家表示“三伏贴”通常每年3次为1个疗程,要连贴3年,才能有治疗获效的基本保证。
贴敷时间:
成人贴敷时间:3-6小时
儿童贴敷时间:0.5-3小时
注意事项:
1、贴敷前应洗澡或清洗皮肤,保持皮肤清洁。2、贴敷时应着宽松、深色衣服,便于贴敷及避免污染衣物。3、贴敷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寒凉、海鲜之类食物。贴敷当天避免贪凉及大量出汗。4、贴敷不易揭下时,可用热毛巾热敷后揭下。5、本治疗为中药穴位贴敷,皮肤有可能出现轻微染色、色素沉着或水泡等现象。一般可自行恢复,不必过多担心。6、贴敷期间如果出现轻微瘙痒、灼热、疼痛时,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属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如果出现痒痛难忍时可随时揭去膏药;必要时咨询医生。
“三伏贴”贴敷禁忌症
①慎用辛燥及发物食品,如辣椒、油炸食品、羊肉、狗肉、新鲜桂圆、荔枝等。
②忌大量服用寒性食物,慎防感冒及腹泻。
③慎食大量肥甘滋腻的食物。
④避免受凉,贴敷后最好不要吹空调,以免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
⑤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可立即取下药贴、如出现红肿水泡,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
还有哪些“冬病夏治”方法
三伏期间,冬病夏治以“三伏贴”最有代表性,还有中药汤剂、针刺疗法、拔罐疗法等。根据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个人体质、三伏时间,选用正确方药,辩证施法,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固本培元,温阳散寒,补气调血的特点使药物直达病所,荡涤体内寒凝之邪。以上方法联合使用对治疗疾病、改善症状效果更佳。我院中医科可同时开展以上项目,更好地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把冬天的病提前到夏天来管理,是一种对于健康的宝贵“储蓄”,这也是“三伏贴”近年受到热捧的原因。
百年中医治疗经验沉淀医术代代相传
“三伏贴”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