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就要照一次CT?为什么医生总让你查血?这些让患者产生疑惑的问题,医生解答了!
1
医院就要照一次CT?
“三天前刚做的CT检查,医院就又要求重新做一遍。”
医院心外科九病区主任孟旭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一般在患者的病情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医院常规检查结果互认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情况病人必须再查。”
孟旭表示,一些特别重大的疾病,病情随时会有复杂而剧烈的变化,一周到两周就会有新的变化。如果单纯靠原有的资料和检查报告是不可靠的。
在检查仪器方面,医院也的确存在差异。
“实际上,医院CT等大型设备的分辨率不同,CT片子的清晰度也不一样。”孟旭解释,医院的设备性能、结果质量和检验水平医院相比。
医院的检查仪器、医疗设备、化验水平都不尽相同,计量单位有时候也不一样,检查结果自然会有所不同。
医生拿着不熟悉的检查报告,稍有不慎就会做出错误判断。
2
为什么医生总让你查血?
在医院挂号后,很多时候医生问了几句话后就会让你去“查个血”。查血究竟查什么,为什么血液检查会这么重要和普遍呢?
血液在人身体内不断循环流动,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和体内各个脏器的正常功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论血液中的哪种成分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体内环境,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反言之,人体内组织器官发生病变,也可能会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
检查血液中到底是何种成分发生了变化也可能会据此寻找出疾病的病因,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继而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血常规的检查不容忽视!验血前,医生总不忘提醒大家一定要空腹检测。
3
为什么医生看片子不看报告单?
就诊患者中,有些人只拿一份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后的报告单,要求医生做出明确诊断以及手术安排。
当问及影像片时,他们诧异了:“不是有报告单了,为什么还要片子呢?”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主任医师张西峰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患者做完CT和磁共振后的影像片和影像科提供的报告单,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区别。
影像片是X线、CT或者核磁共振以及其他检查方式的最原始记录--“原始照片”,它反映的是患者检查部位的具体形态和病理解剖特点。
影像科报告单则是影像科医生对这些“原始照片”的文字解读、报告,并得出一个“影像诊断”。
这个影像诊断并非等同于“临床诊断”,做出临床诊断的任务是由临床医生结合病人的体征及疾病发展的程度,然后再结合影像学片子来完成的。
临床医生要得出准确的诊断以及精准的治疗方案,必须以准确全面的影像学照片资料为准绳。
病人提供的资料越全面越准确,越能有效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为病人提出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患者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是一张简单的报告单能做到的。
一个高明的外科医生通过阅读影像片,他会根据阅读影像片的经验,精准地寻找到患者最佳的手术部位和手术要点,并确定实施精细的手术方案。
这时,如果仅仅拿一纸影像报告单给医生,反而会因为报告单的主观性而产生误导。
4
做这么多检查,是不是“过度治疗”?
上海交通大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丁晓毅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各种检查的确有不同特点和针对性,X线、CT、MR、DSA各有各的优点,有时的确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应对关节炎,一般来说最好的检查方法就是磁共振。
丁晓毅介绍,有一个57岁的病人,肩关节疼痛6个月,做完磁共振里面一大片异常的东西,但怎么也看不清是什么,又加拍了一张X光片,就发现里面有气体,感染了。
所以说,有时单项的检查措施的确不够用,必须借助其它手段找出真正的病因。
5
为什么做了许多的检查,就是查不出毛病?
上海交通大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丁晓毅教授表示,这要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或对检查方式功效能力的认识还不到位;二是疾病的表现、状况和过程,有的在早期显示不出来,比如说早期的胃癌、宫颈癌,只有非常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够看得出来。
现在科技很发达,真正查不出来的毛病恐怕不会很多。如果真查不出来,也要考虑不是器质上的毛病,而是因为心理负担压力比较大造成的。
6
同一种病,为何医生不同治疗也不同?
很多患者发现,同一种疾病,不同医生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这时,患者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道按照哪个方案做治疗更好。
西安医院院长郭树忠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同一种疾病、同一个患者,不同的大夫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很常见。
医生们的治疗方案不同大概有以下原因:
医学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之中;有些技术掌握起来很困难,有部分医生学不会或者不学习这项技术;有些技术需要一定的设备,比方达芬奇机器人,医院买不起,只能用传统方法做手术。
此外,大夫推荐技术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方患者的经济状况、年龄、职业等多种因素。
总之,一般情况下,医生往往会推荐他熟悉的技术或者他喜欢的技术。
作为病人,如果要区分不同技术的优劣,最好的办法是多看医生、多问、多听,特别是通过了解那些以前接受治疗患者的效果好坏来做出判断。
从这一点来看,不盲目、不轻信实际上没有错。
来源:健康时报(如侵系删)
免责说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右下角,您点一个和“在看”都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