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用集聚效应带动小企业转移 [复制链接]

1#

用集聚效应,带动小企业转移


通州半城市化地区很多,这些地区涉及的拆迁、征地问题较多,这次中央提出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给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可以针对一些存在时间较长、争议较大的问题开展先行试点。通州房地产开发兴起比较早,也很热,搬过去的“新移民”也非常多,北京中长期规划把通州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去年还提升到了副中心的高度。但最关键的还是产业转移遇到了一定瓶颈。通州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产业吸引力不够。目前,通州自己提出了很多产业方向,医疗、文化、金融等产业将有较大发展,如果能吸引更多企业和高端人才到通州发展,就能解决“睡城”现状,人们不再维持早上到朝阳、CBD上班,晚上再回通州休息的状态。大家对通州的预期还不明朗,如果大家都相信未来通州的公共服务能发展起来,一些大企业就会搬迁过去,有了这样的势头后,就会形成争先恐后的局面。新城建设之详解在北京中长期规划中,通州是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产业转移遇到了瓶颈,需要有大企业、重点企业先搬过去,产生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一些小企业转移。解决产业转移瓶颈京华时报:通州作为离北京城区最近的郊区县,发展比较早,特别是近两年,地位越来越高,通州在北京的全面发展中定位是怎样的?赵继敏:我以前在宋庄艺术区管委会挂过职,因此对通州比较了解。过去人们说起顺义和通州,用了两个词儿,说顺义是有业无城,通州是有城无业。这说明两个区发展的差别。这里面的重大问题就是产业发展与人们预期有很大差距。通州房地产开发兴起比较早,也很热,搬过去的“新移民”也非常多,北京中长期规划把通州当作了主要的发展方向,去年还提升到了副中心的高度。但最关键的还是产业转移遇到了一定瓶颈。京华时报:能不能具体谈一下产业转移的困境在哪儿?赵继敏:目前来说,通州提出了很多产业方向,大家都熟悉的“一核五区”,包括医疗、文化,还包括一些金融后台、会计、结算等等,但大部分还是设想,缺乏真正具有实力的企业或者经济体向通州移动。北京市中心由于发展比较充分,就有产业集聚效应,企业更多的还是愿意留在市中心。如果通州要打破原有的这种模式,就需要有大企业、重点企业先搬过去,发挥带头作用,因为产业自身就具备集聚效应,在产业集群上就起到辐轴作用,会带动一些小企业跟过去。京华时报:为什么这些企业现在搬不过去?赵继敏:这些大企业、重点企业的核心是高端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比较好的生活环境、公共服务设施,这就牵扯到了北京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的问题。虽然通州已经是北京的城市副中心,但还是缺乏好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北京市也在加强学校、医院向通州移动的搬迁工作,如果顺利的话对吸引企业入驻通州和吸引更多产业高端人才到通州发展都能发挥更大作用,不像现在完全是个“睡城”,早上到朝阳、CBD上班,晚上再回去,是个产城分离的状态。通州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业吸引力不够。打造创意产业链条京华时报:文化创意产业是通州的一个特色,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通州未来应该如何发展文化产业?赵继敏:文化创意产业的确是通州比较有优势的产业类型,通州自然环境比较好,有运河,对于搞文化创意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宋庄主要是以原创艺术特别是美术产业为核心的一种产业类型,这仍属简单创意产业,无法形成比较长的产业链条,所以活力不是很旺盛。如果要发展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就需要引入更多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比如动漫产业,还有现代音乐学院也在通州,可以发展相关的音乐产业,传媒大学虽然在朝阳但是已经靠近通州,也能发展传媒产业。但就像我刚才说的,在真实发展过程当中也是缺少大企业的带动以形成产业集聚,都比较散。能不能吸引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传媒产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到通州去?通州的公共服务必须逐渐成熟起来,创造真正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只有房地产建起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言,大的传媒产业搬过去很关键,我们之前做过一些动画和制片公司的研究,在北京或其他城市,往往都是挨着大的传媒集团各类公司会更多一些,因为它们之间需要频繁的接触和信息交换。如果没有大企业带头,整个产业发展起来是很困难的。试点解决农村问题京华时报:三中全会提到,“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通州目前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否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将有更大发展?赵继敏: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体进一步开放,在新城建设中让这些企业能参与进来,会更有利于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布局,也能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入驻。比如市中心已经没有他们位置了,如果在通州给予他们更多的倾斜*策,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肯定会吸引不少民营企业参与。京华时报:通州现在也有很多农村地区,三中全会提到,“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还提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您认为对通州意味着什么?赵继敏:通州半城市化地区很多,这些地区涉及的拆迁、征地问题较多,这次中央提出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给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我认为,可以针对一些存在时间较长、争议较大较多的问题开展先行试点。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宋庄画家村画家和农民针对宅基地产权的纠纷,农民卖了房子,城市化繁荣起来以后又想要回来,按照目前法律虽然进行了判决,但纠纷依然存在,矛盾还是没有解决,而且是否合理还值得探讨。北京是否可以做一些示范或讨论,促进合理流转机制建成,到底是买卖还是租赁?利益如何分配?如何保证双方的权益?都值得探讨。■T20、T21版采写京华时报周宇■通州区供图■京华时报漫画谢瑶(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