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都叫“豆腐干”,唯有如皋白蒲称“茶干”。那是因为...年省食品博览会金奖,年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年5月22日,《南通日报》头版报道“三香斋豆腐干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年中国长寿文化节指定产品。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
图片摄影:徐慧(网名梦小艾)
网搜一下“茶干”,意想不到竟然都是显示“如皋白蒲茶干”、“南通白蒲茶干”等,前面是地方名字,后面则是咱们大白蒲一绝“白蒲茶干”。
年5月22日,《南通日报》头版报道“三香斋豆腐干荣获中国名牌”称号。豆腐干在全国各地皆不叫茶干。白蒲豆腐干为什么叫茶干?其实这里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据清道光年姚鹏春《白蒲镇志》载,豆腐干原名“菽乳干”。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年,浙江湖州有姓屠的人,怀着制豆腐干绝技来白蒲开了一豆腐干店,牌号“屠三香斋”。
初开时生意清淡,但屠老板极善经营,他看到茶馆店每天早晨喝茶的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做生意的,他就看中茶馆店为推销产品的市场,每天早晨将所制豆腐干以二十小块为一扎,用丝草扎好,部分再以十小扎叠成宝塔形,覆盖上印有‘屠三香斋’招牌的纸片。看上去古色古香,淳朴大方。
用竹篮拎到茶馆店叫卖,同时介绍豆腐干特色,少量赠送茶客品尝。茶客们一边喝香茗,天南地北地谈生意经,一边嚼着细腻筋韧,美味可口的豆腐干,满口生香,情趣盎然,久之成了习惯,时间一长,他们就将豆腐干称“茶干”了。不少茶友将在茶馆中所买整扎的茶干带到外地馈赠亲友,名曰“白蒲名产茶干”。更由于“屠三香斋”制的茶干色香味俱佳,食者视为上品。从此白蒲茶干就四远闻名,被人们誉为白蒲一绝。
乾隆御提-只此一家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当地官吏曾把茶干作为贡品敬献。乾隆尝后甚悦,亲笔为“屠三香斋”书写了“只此一家”条幅。店主尊为卸赐之宝,用香案贡奉柜上,并制成横匾,悬于店内作为招牌,荣光家乡(此匾原存“稻香斋”茶干店孙慎康处)。从此白蒲茶干更是驰名大江南北,白蒲三香斋茶干名声大振。
清末三香斋茶干店早已不存在了,由其徒传人在白蒲北街开了三家茶干店。名为“真香斋”,“稻香斋”又“香斋”。在40年代初白蒲人赵宝发在南通市跃龙桥北尾,原大新池浴室西边开了一爿白蒲茶干店,雇用白蒲茶干店老工人制作,终因水不适宜,不如白蒲产味美,不到两年关闭。
白蒲茶干既可凉拌食,也可荤烩素炒,可切成细未做锟钝或水饺馅,或将其切丝与肉丝韭菜,辣椒等爆炒,还可将其从中心分片,中心嵌肉末或虾仁末蟹肉末,加以佐料,制成茶干夹子,油炸或蒸制是一种独特的地方名菜。
年合作化三家茶干店与豆腐店合组成合作商店,老牌号是四旧已不复存在,文革后恢复为三香斋茶干厂,生产情况有所改变。
工艺精堪-堪称一绝
摄影:徐慧(网名梦小艾)
1.选料:用上等*豆筛选去掉瘪豆,虫蛀豆等。
2.泡浸:用清水泡浸十二小时,冬天二十余小时。
3.脱皮:将泡浸后的*豆装入竹箩内,工人脚上扎一粗布,在箩内边疆边踩边转将*豆皮脱下。
4.磨浆:将脱皮后*豆用铜勺以十粒一次倒入磨眼内,每转一次加一勺,加量不能多,否则不细腻。
5.扯浆:用三根木棍制成工字形匡架,中有铁钩可挂在屋梁系的绳子上,用长约五尺宽三尺白布扎在木棍四角上,将磨好浆水倒入布内,不停摇动,使豆浆流入下面缸中。
6.煮浆:把扯好的豆浆装入大锅加热,使之确到好处。
7.点卤:此工序尤为重要。将煮好的豆浆装入大缸内,用小壶边点卤,边用铜勺慢慢摇动使其结晶成腐。
8.取腐:将结晶后的腐取出,去其泔水。
9.包块:将去泔水后豆腐切成小块,用小白布包成一寸大小方形茶干坯。
10.榨坯:将包好茶干坯滩放在木板上再榨,去其水分。
11.煮坯:将榨干后干坯在开水中煮一下,去其泔水味。
12.焐干:用自制三优酱油(那时无味精),加桂皮、八角、白大川、食盐、糖色制成卤汁在大锅中加热到水开,将茶干坯倒入,微温,在卤汁中焐8—10小时,使卤汁渗入茶干内。
13.包扎: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包扎,当然最享受的过程也是包扎完成之后的品尝。
这么独一无二的制造工艺
当然只有“白蒲茶干”
所有人转起
白蒲生活∣本地最具影响力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