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我们日常口头的简称,其正式的专业全称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像感冒发烧拉肚子,来得快去得快,所谓的慢性病并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疾病的概括性总称。这类疾病多半起病隐匿(悄悄发生),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病因复杂。我们老百姓最熟悉的慢性病就是所谓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近年来随着痛风患者的普遍,增加了一个高尿酸,变成了四高。其他的慢性病还有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帕金森、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甲亢、甲减等等,生活中非常常见。但即便是常见,仍然有不少的老百姓对“慢性病”重视不足,甚至是“不当回事儿”。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举例说明慢性病的危害和为什么要坚持长期服药。
有一句流行的话怎么说来着?油腻的中年人?在我们看来,血脂高的中年人,才是真正的“油腻的中年”。对于高血脂,大家都不陌生,这个病啊,看不到摸不着的,如果不体检,基本上发现不了;就算是体检发现了,医生建议吃降脂药,老百姓也不见得会长期坚持服药,不痛不痒不愿意吃药是大众心理。但是血脂异常外号叫“静悄悄的杀手”,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容易引起病人的重视,但小瞧它的话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血脂异常像人体内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因为血脂长期升高,也就是血液里、组织里的脂肪/垃圾太多,这些东西会附着在血管上,慢慢地形成斑块,导致血管腔变窄,血流就不通畅了,导致供血不足,如果洗澡很容易“晕汤”,那要注意血脂和血管情况了;最要命的是这些斑块一旦掉下来,就在血管里“游荡”,游到哪里就堵到哪里,脑梗、心梗、肺栓……所以,吃降脂药,一方面是降低血脂,别让斑块变大或者慢慢变小,另一方面稳定这些斑块,不要轻易掉下来。想要发挥这两个作用,都不是“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用药,不然,很可能功亏一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对于大部分慢病患者来说,一旦确诊,可能就意味着需要终身都要使用某些药物。其实不管对谁来说,一辈子与药为伍都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我们遇到过不少慢性病患者不愿意长期用药,有的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的担心长期吃药经济负担重,再或者嫌天天吃药麻烦;于是,经常就有人来问我“……最近我的血压/血糖好的,能不能把药停了……,等血压/血糖高了我再去吃……”不仅是我,我相信大家身边也不乏这样的熟人,用了药后以为病情得到控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了,就自行停药。或者是偶尔漏服了几次之后,也没有什么感觉,干脆就尝试着一周停个两天药,给身体来个“双休”,又或者出去旅游,忘记带药了,忘了就忘了吧,偶尔停药又不要紧的喽。殊不知,某些口口相传的老话,却是专坑老年人的“谣言”,“偶尔停药”就是一个“巨坑”。
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和大家来聊聊“偶尔停药”有没有关系。
先来看看高血压。
这是我身边的发生的事情。男性,40多岁,讲起来,年纪也不大,突发脑梗塞,虽然得到了及时救治,但还是留下了半侧肢体轻瘫,写字、走路都受影响,更不要说做一些精细活和开车了。罪魁祸首,就是高血压。发病时监测到血压高达多。有的人说,这么高的血压为什么不吃药?坏就坏在“偶尔停药”上!他是因为头晕去检查才发现高血压的,起初规律吃药,偶尔因为什么原因漏用了几次药,身体也没有什么异常,头不晕了,他觉得还不错,放松了警惕,以“头不晕”作为判断标准,以为头不晕就是血压正常了,降压药偶尔不吃没关系,血压也不监测。没想到就是这样的情况之下发生了脑梗塞。
也许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会觉得奇怪,他不是不头晕了么?说明血压控制得好啊,为什么偶尔停药会发生脑梗呢?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血压高低不是以“头晕与否”来判断的,不少患者以为吃了降压药就ok了,平时不监测血压,殊不知,就像牛皮筋一样,我们一直拉一直拉,牛皮筋会越来越松,松了也还能用,但不代表它是正常的,不知道哪一天,再拉,可能就断了。血压也一样,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人体会“耐受”、适应这样的高血压,没有头晕之类的症状,但不代表血压正常。所以,咱们不仅要规律用药,还要经常监测。
高血压的发生,其实是机体对血压调节的系统出问题了,不能调节血压才出现血压持续升高,吃降压药只是降低了血压,但是并不能恢复人体的调节血压的功能。一旦停药,血压还是会嗖嗖地往上涨。治疗的目的主要是保持血压在稳定的水平,防止血压的过度波动,从而减缓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大多数药物都是需要每天在相应的时间里按时服用的。这样来补充身体里代谢、排泄掉的药物,保持药物在身体里的浓度,保持药物的疗效。对于病情稳定、服用长效降压药并且血压控制得比较好的患者,偶尔漏服一次降压药,血压波动没有那么明显;如果是服用中、短效的药物,一旦停药就会引起血压明显波动。无论是服用长效还是短效降压药,如果偶尔停药、漏服的次数多了,就会导致血压像坐过山车……这些波动,损害的就是心脑血管、肾脏、眼睛……从量变到质变,你永远不知道在哪一天发生,偶尔的停药,不是不要紧,而是看运气,侥幸心理往往是促发“质变”的关键。
再来看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
慢性呼吸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一样,为全球“四大慢病”,而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性疾病,被称为“呼吸杀手”,据统计,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多达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2.5人死于慢阻肺。慢阻肺发病的时候,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支气管痉挛、喘不上气,非常难受,如果急性重症发作、救治不及时,可能就憋过去了。长期通气障碍,就不仅仅损害肺脏,导致肺功能下降,还会引起全身脏器受损,最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代谢综合总、骨质疏松、肺癌、抑郁等。而每发作一次,病情就不可逆进展一步,越来越恶化,所以,慢阻肺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马拉松”式的治疗过程,即便在稳定期也要长期用药,以防止急性发作与加重。试想,偶尔的停药,就是把自己往死亡的路上推进了一步。还觉得“偶尔停药没关系”吗?也有观众会说:我知道要长期服药,我也舍得花钱,但是每天吃药确实偶尔会忘记啊!不是故意的,咋办呢?这里有几个小窍门推荐给大家:1、定闹钟或用日历记忆法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经常忘东忘西,包括会忘记按时服药,有时则重复服药。可以定个闹钟,提醒自己按时用药。也有各种手机APP,可以帮助我们定时提醒。为了避免漏服和重复服药,还可采用日历记忆法,也就是每次服药后,在日历上作一个记号,如果不确定药物已经服用过没有,看一下日历就清楚了。
2、每天要吃的药,提前分装好
我们可以提前将要吃的药物用分药盒或者不同颜色的小塑封袋分装好,标注好相关信息,放在固定的易看到的地方。同时按时提醒服药,服药后做好详细记录,以防漏服或重复服药。有条件的,可以购买“智能分药盒”,提前把要吃的药装进去,绑定手机就能到点提醒我们吃药,如果自己或者家人忘记服药了,就会第一时间通知子女,特别适合老年人和比较忙的年轻人。那如果是不小心偶尔漏服了呢?咋办?是不是下一顿服药的时候剂量加倍补回来啊?
这可绝不是下一顿补回来这么简单哒!并不是所有漏服情况都要补。一般来说,如果发现漏服的时间处于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一半内,可按量补服;如果超过此间隔的一半以上,一般不需要再补服。此规则适用于多数非处方药和部分处方药,但降压、降糖药的用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首先看药品说明书上有没有漏服药物的提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咨询您的医生或者药师。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如果有一天,医生告诉你要长期吃药的时候,不必自怜,不必恐慌,不必抑郁,就自然接受吧。做个合格的慢病患者,对待“偶尔停药没关系”、“隔壁邻居说这个药效果好”之类的谣言,不偏听偏信,牢记以下几点:定时监测、规范用药、自我管理。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要低盐、低糖、少油,保证蛋白质和蔬菜的摄入量;戒烟戒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八段锦、五禽戏都是很好的锻炼项目;和朋友们分享一下营养美食、室内运动的成果和经验,保持积极、愉悦的心情。作者:苏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