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着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桔子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旳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受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立享受,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提示:
1.认真分析从材料中,“付出”“享用”“分享”的含义,确定文章的立意。
2.根据立意,搜集相关材料,并确定所用的材料。
3.斟酌材料使用的先后与详略,列出写作提纲,并据此写作。
思路:材料中,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妈妈进行了回答,要从这问和答中悟出道理,确定立意之后再进行写作。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着手:①假如你就是那个孩子,你能从妈妈所说的“付出”“享用”“分享”等词语中领悟到什么道理?②根据你对如上话题的理解确定一个中心,准备写作。③根据文章中心搜集材料,梳理材料,列出提纲,然后进行写作。
解析:
1.审题立意。阅读材料,抓住妈妈所说的话“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即可拟出两个感想点,一个是“付出与收获”,一个是“拥有与分享”,选一个角度来写议论文。比如写“懂得拥有与分享”。摆事实,讲道理,分析“拥有”与“分享”的关系,论说什么可以“拥有”,什么应该“分享”给别人而不是独自“占有”,说明懂得“分享”才会明白“拥有”的价值这一道理。按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来行文。
2.组织选材。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吃橘子的启示表明的观点是付出、享用、分享等,任选其一,根据这个中心立意。如确定文章立意是“分享”后,搜集相关的材料,并选定表现“分享”观点的材料。享有不等同于拥有。比如:阳光、空气、水可以享有,却不能拥有,更无法垄断。选取古今中外有关分享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如但丁有言:“占有与丧失并存。”道出了对占有的深刻认识,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谁都无法真正拥有什么,所能做的其实只有分享,与他人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阐明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还有什么矛盾冲突不可化解,何愁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这一中心思想。
3.详略得当。斟酌有关“分享”的材料,确定先后与详略,列出写作提纲后再写作。语言生动、明确、严密,有说服力。
橘子的启示
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事物中也蕴含着许许多多的道理。
一个孩子手里拿着橘子,问了妈妈两个问题:
“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
“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
这仅是两个平淡无奇的小问题,但孩子和妈妈的一问一答中却蕴藏了做人的大道理。
吃橘子要剥皮,“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得,就算已经遍体鳞伤,也要坚持下去,因为用自己的汗水来换取果实才是最有意义的。即使那果实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甜的,但它却是最美味的,因为在这美味里面有你的毅力和努力。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劳动的快乐的。不会劳动的人,也就是不会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以成为一个不劳而获的人,除非你愿意就此堕落。
橘子里的果肉是一瓣儿一瓣儿的,“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懂得珍惜,才能懂得生活,一个只会享受的人,他的未来是没有光明的。幸福和甘甜不会自己跑来,它们是我们努力赚来的,它们不是钱财之类的世俗之物,也不是名声之类的身外之物,它们是生活的结晶,是不能让你这么“潇洒”地挥霍的。不要为了一时的享受而忘记了将来的道路还很长,路不是一时可以走完的。
其实橘子里的果肉是一瓣儿一瓣儿的,还有另一层意义,那就是为了让你懂得与别人分享。分享快乐,你将收获不止一份快乐。一位农夫种的玉米品质好、产量高,并且多次获奖。他总是将种子分给邻居,有人不解,觉得他这样做会让自己失去优势,可他却说,只有优质玉米间互相授粉,才能保证玉米的品质优良,我的玉米才会长得更好。懂得与他人分享,你就会发现原来和他人分享是这样一件既快乐又有所收获的事。
懂得劳动,懂得珍惜,懂得分享。
现在就去买一筐橘子回来吧!它会教会你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这篇习作的开头简要叙述孩子所问的两个问题,引出议论;中间部分,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平淡无奇的小问题里蕴藏着做人的大道理,并依次论述了“想要有所得,就要付出劳动”“‘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更不是用来浪费的”和“懂得与别人分享”的观点;结尾,作者再次总结三个观点,照应上文。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